頂端新聞記者 張叢博 黃亞芳 實習生 陳紫寅
“《白鹿原》在創作的時候,真的只是在描寫‘白鹿原’嗎?其實是通過這部作品給讀者展現人性的光輝?!?/p>
3月22日,河南省藝術名家推介工程“會見大地——于會見作品展”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開幕,開展前在接受頂端新聞記者專訪時,于會見談到了黃土高原孕育的陜西當代作家陳忠實。
貫穿數十年的藝術創作,于會見在時空長河里嘗試去“會見大地”。這片大地是他打小起再熟悉不過的家鄉洛陽偃師,也是他口中的“一個藝術家的血脈之地”,他從未停止對這片血脈之地的體驗和思考,如一顆麥子扎根黃土,然后向著天空生長,追尋與廣袤世界對話的語言。
△開幕式
沿著母親河溯流,于會見從河洛到關中“走親訪友”。豫陜兩地有著相互交織的地域文化,都處在中華文明核心發祥地,畫作里的黃土地陜西觀眾并不陌生,除去民俗風物的熟悉,其中折射的時代與個體體驗,帶給觀眾另一種共鳴,更能深刻感受“生活在同一片黃土之上”。
◆以悲憫的態度“會見”黃土地
“這片土地散發出一種史詩般的氣質,這里既是我少年時期記憶中的最美樂土,也是我成年之后無限眷戀的精神家園,家鄉的溝溝坎坎,古跡、遺址、田地、道路、橋梁、一草一木,已成為我視覺記憶的永恒風景,成為流淌在我藝術血脈中最深刻的印跡……”
展覽通過一段于會見自述文字引入,觀眾跟隨畫作踏上他的故鄉,視角如飛鳥神游,表現大地的蒼茫感與英雄氣質。這樣的視覺形成,可以追溯到小時在老家偃師的生活,他常登上首陽山,南望嵩岳與洛水,視線一望無際。
△《飄綠》2014
于會見以悲憫的態度去觀察這片大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曾建都于此,綿延千年的文明與厚重的黃土交融,商湯王、呂不韋、顏真卿等曠世俊杰的身影曾在此活躍,這里有過創造也有過戰爭,生生不息。
泡在歷史故事中長大的于會見,本就對這片土地迷戀不已,而當步入青年時代,他的生命體驗開始伴著改革開放整個進程,親眼目睹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大地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觀察這種巨變如何影響人們的情緒和生活方式,藝術觀念也日新月異地迸發。
“我覺得這塊大地既有表情,又有思想,還有故事可講?!鼻嗑G草木被煙塵熏染,黃土大地滿目瘡痍,于會見陷入對人與大地命運的思考,開始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憂慮和反思。他用畫筆掛起一串串吊瓶,為大地輸液;化身憤怒的大鳥,義無反顧地撞向高聳的煙囪。
△《俯瞰大地》2014
“會見”二字,似乎在表達著一種平等的交流。藝術家如何與無聲的大地對話?于會見將自己化身一只只夸張如鵬的大鳥,借助鳥的情緒來表達藝術家俯瞰、凝視大地,關注腳下這片土地的命運和變遷。鳥又是大地遠古的見證,曾是先民的精神圖騰,它能夠飛得高、看得遠,代表著人類視野之外的未知,有著極強的象征意義。
“盡管大地之‘皮’已變得滿目瘡痍,人們卻依舊忙碌著,我曾為此憂慮,然而大地以其強大韌勁和無限活力,最終將一切變為皮下的歷史……”于會見筆下的大地,色調從深沉轉向明快,斑斕多彩,生機綻放,表達出藝術家對現實新變化的真誠反應。
△《早春》2016
◆做不被定義的“灰色烏托邦”
于會見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創作原點:藝術是思想的表達,藝術家必須冷眼看世界。
回望十多年前,創作《為大地輸液》等作品時,融入的是他對于高速發展中環境的憂慮,但當時身邊有朋友不解,“黑黢黢的讓人壓抑難受”,如今當時光邁入這頭再回首,卻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感嘆“看懂了”。
△《為大地輸液》2012
“面對這塊大地,藝術家有責任有擔當地去思考,需要超越當下來看待這些問題?!痹谟跁娍磥?,藝術家需要面對時代的體驗,而不是時下的追熱逐利。如果只是聚焦一景一物,在與世界對話時,會有“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因為沒有對話性,藝術家需要與同代人對話”。
近年來,河南省美術館在整理收藏20世紀版畫作品,其中就有一批藝術家在抗戰期間,運用版畫形式投入到革命中去,激勵人們為家國奮戰。于會見從中深刻感受到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革中間,穿透時光的藝術力量。
△《英雄誕生》2008
展覽中有一幅作品《英雄誕生》,崖壁上一群蒼老的鳥,圍觀著一只新生的鳥破殼而出。于會見回憶,當時的創作背景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象征著中國新生力量的橫空出世?!?/p>
觀展最后,還能看到一部分水墨作品。這些是于會見到河南省美術館工作之后創作的,由于工作繁多,沒有完整時間做大型創作,他開始借助快捷的方式讓自己在繪畫在另一種形式上探索,不拘泥考慮太多技法,更多是思想的表達。
△《家鄉》之二,紙本水墨,2022年
就如同在最初選擇繪畫表現形式時,于會見沒有選擇所謂的抽象、當代等等,既不是傳統語言,也不是當代語言,他所想的僅僅是畫自己視覺中的風景,畫他想象中的大地,通過“時代之中的自覺選擇”,形成了游走于“中間地帶”的風格,被加拿大藝術家稱之為“灰色烏托邦”。
◆大浪淘沙后留下來的是思想
這次西安的展覽,并沒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裝置設計,呈現的更多是一種“回歸”。
“現在很多展覽的形式都產生了變化,具有了非常鮮明的表演性,希望這次展覽給人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以一種很平和的態度來呈現這些作品?!庇跁娤胗闷胀?、純粹的方式來表達中原大地的魅力,以“走親訪友”的狀態與觀眾交流,并借此機會去感受黃土畫派劉文西等陜西藝術家身上扎根人民的情懷。
△《韻》2020年
當代藝術發展中,后殖民主義色彩依然存在。于會見曾在主持一場當代藝術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時,分享過自己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思考:“深扎中華民族的沃土,汲取世界優秀民族的藝術,兩者結合,才能成為一個藝術家的思考、判斷和創造,我們在介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不能淹沒民族性、地域性和歷史性?!?/p>
于會見回想起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求學時,正逢西方的文學、音樂、藝術潮流般涌來,社會對傳統文化認知日漸變得薄弱,但他清晰地記得傳統文化的課程是必修課,老師們一再叮囑大家系統學習傳統水墨技法。
△《遠行》2011年
前不久,于會見與一位來豫訪問的國外藝術家交流,對方感知河南深厚底蘊后,很敏銳地問道,“你會不會把家鄉歷史這種積淀下來的東西表現出來?”而這些一直是于會見繪畫的底色,再次堅定了他對藝術世界語言的認知。
放眼時光長河,藝術家都要經歷大浪淘沙的過程?!八囆g就是世界的,一個藝術家應該對人類的思想做出一點貢獻,去看看那些留下來的優秀藝術作品、優秀文學作品,是不是思想留下來了?”于會見并不隱藏自己的“野心”,他想站在縱向的中華民族文脈與橫向的世界藝術浪潮中與時代對話?!?/p>
實習編輯:付文婧